分享到:

对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1855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0-10-28 16:57     
【字体: 】     打印

唐政建议字[2020]63号

王文忠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通过产业扶贫帮扶贫困户致富的经验和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自2017年8月脱贫攻坚战开展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各项工作取得切实成效。

一、产业扶贫工作成效和工作措施

唐山是非贫困地区,没有贫困县、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分布比较分散,75%以上贫困人口有病带残、智力欠缺,凭自身劳动发展产业脱贫增收能力非常弱。根据实际情况,我市发挥现有特色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优势,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嵌入现有产业链,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加强技术服务,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产业能力;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发挥联贫带贫作用,确保贫困群众获得持久稳定收益。

(一)自我发展产业已经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重要方式。我市始终把发展生产作为扶贫攻坚的根本之策,高质量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项目全覆盖,全市有劳动能力且有发展产业项目意愿的贫困户100%实现家家有产业项目、户户有增收门路。其中:一重覆盖贫困户4096户(100%);二重覆盖贫困户1430户(35.02%);三重覆盖贫困户93户(2.28%)。全市发展直接帮扶产业项目676个,项目投资492.59万元。其中农业产业项目541个、林业项目16个、光伏项目2个、农村电商项目2个、家庭手工业项目19个、其它产业项目96个。

(二)扶贫企业与贫困户的紧密连接机制已经成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保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安排落实产业扶贫资金27079.196万元。其中:省级11811万元;市级4975.7万元;县级10292.496万元。产业帮扶企业39个,扶贫企业以不低于7%的比例向贫困户兑现收益。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加造血功能,企业与贫困户建立了密切利益联结机制:一是鼓励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开展美丽庭院、五好家庭等创建,作力所能及贡献,资产收益直接兑现到户。二是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在帮扶企业务工的,直接现金兑现给务工人员;不能在企业务工的,就近参加劳动,资产收益转到村集体账户,由村委会根据劳动表现奖励到户。

(三)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已经成为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我市构建了由5个市级专家服务团队、19个县级专家服务团队和若干乡村扶贫产业服务队组成的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建立了一支有4207名户产业发展指导员、1335名村产业发展指导员、 1926名产业技术指导员的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有效解决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

(四)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已经成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我市产业扶贫呈现委托帮扶资产收益和直接帮扶发展产业“两大类”;特色种养业、特色林业、乡村旅游、家庭手工业、农村电商“五种模式”;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旅游、农产品经销、粮食加工、兽药制品、食品生产、饮料加工、蔬菜初加工、木材加工、商品零售11个行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为做好产业扶贫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抓好技术服务,增强内生动力。制定印发《唐山市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统筹整合全市农业科技力量,建立市、县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专家团和乡、村产业扶贫服务队,构建覆盖全市贫困户的唐山市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技术指导精准到村、到户,增强产业发展效益和扶贫带贫能力。充分发挥5个市级专家服务团队、19个县级专家服务团队和乡、村扶贫产业服务队积极作用,深入开展农业产业技术服务,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科技创新、集约经营、品牌营销三大重点,着力实施优选产业、引进良种、集成技术、推广设施、社会化服务、打造园区、培育主体、创建特优区、培育品牌、产销对接等全产业链“十项服务”。

(二)实施消费扶贫,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稳定脱贫成果,切实解决扶贫产品销路窄、组织化程度低、增产不增收等问题,我市认真组织开展了消费扶贫工作。一是根据我市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关工作的通知》《唐山市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实施方案》,深入开展社会购买、渠道畅通、质量提升、休闲旅游升级等四大行动,确保我市农业农村系统开展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切实成效。二是成立了唐山市消费扶贫工作专班,我市七个相关部门都明确了一名县级干部为主管领导,一名科级干部为专班成员。各县(市、区)也按照文件要求都明确了负责消费扶贫相关工作的分管领导和业务管理员,负责消费工作。三是以帮助革命老区销售贫困群体农产品为重点,先后多次举办消费扶贫对接活动,建立了 “政府+电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消费扶贫深层次开展。帮助遵化老区贫困群众销售各类果蔬产品31万多斤,果脯类制品3万多斤,使农户收益提高40%以上。

(三)开展社会帮扶,营造浓厚氛围。一是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去年我市累计在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刊发稿件247篇,其中省级以上62篇。5月22日,与我国新建交的拉美国家萨尔瓦多主流媒体记者团参访唐山,对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在唐山电视台、唐山劳动日报开设脱贫攻坚专栏,组织市级主流媒体对自强不息脱贫户进行宣传报道。其中,10月17日,组织开展的“崇德向善、乐善好施、守望相助、扶危济贫”全国扶贫日专题活动,对36家荣获“脱贫攻坚先锋号”的单位和51名荣获“脱贫攻坚标兵”的个人进行了集中表彰,带动社会各界捐款2038万元。二是用足用好社会帮扶力量。广泛开展“百企帮千户”行动,全市370多家企业落实资金2000多万元,对3467户建档立卡户和1343户贫困边缘户实施了“一对一”帮扶,真心真情帮扶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如路南区稻地镇75岁贫困老人付长全决定以遗体捐献的方式回报社会,感恩健康扶贫政策带来的温暖。

(四)帮助企业解难题。我市认真落实2月14日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例会议定事项,推动产业扶贫企业入驻唐山市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工作。全市共有29家扶贫企业入驻平台。专人专责,精心组织,认真做好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摸底调查,先后两批将20家扶贫企业列入《唐山市疫情防控期间重点扶持企业名单》,切实帮助扶贫企业解决信贷资金问题。目前有4家企业与银行达成实质性协议。

(五)科学防贫不返贫。一是明确防贫范围。防贫包括防返贫和防致贫两个方面。防返贫范围是非持续稳定脱贫户,即脱贫成果不稳定持续稳定增收能力不强的脱贫户。防致贫范围是农村非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即不在建档立卡范围内、不享受扶贫政策的农村低收入群体。二是突出精准防贫。制定了《唐山市关于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的工作方案》《关于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印发《唐山市关于建立精准防贫机制的指导实施意见(试行)》,建立了“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的精准防贫机制。通过县级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截至2019年10月底,已对321名防贫对象发放防贫保险金112.1万元。三是主动自我加压。在省安排全面开展脱贫防贫情况调查之前,按照每村不低于3-5户的标准,在全市组织了贫困边缘户调查摸底,共排查出贫困边缘户14852户、29966人,全部建立了台账,实施了动态跟踪管理,较好的解决了防漏评、防错评、防返贫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四是制定救助程序。县乡村明确专人核查预警信息,按照“两公示一公告”(即村评议公示、乡审核公示、县审定公告)的程序,确定救助对象。建立救助对象工作台账,根据疾病、灾害、子女就学等返贫、致贫风险,落实防贫政策,采取有针对性救助措施防止返贫致贫。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精准聚焦脱贫攻坚工作目标,狠抓帮扶措施落实落地。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一)抓好产业扶贫。一是把小农户家庭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和市场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帮助贫困群众发展切合实际、特色突出的产业项目。二是培育壮大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三是多形式、多层次开展产业扶贫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攻坚的浓厚氛围,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四是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农业技术服务团队积极作用,深入开展农业产业技术服务。健全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解决当前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

(二)巩固脱贫成果。对两年内脱贫退出的4604户、10374人做到“四不脱”“四到位”,即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解决问题到位、脱贫防贫效果到位,确保已脱贫的不返贫。深入激发动力促发展。持续开展扶志教育活动,引导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树立主体意识,防止“等靠要”等不良习气,组织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将贫困群众培育成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

(三)完善防贫机制。一是强化动态管理。对“因病、因学、因灾”等情况导致家庭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家庭收入的,及时发布预警,建立救助台账;对防贫对象中符合低保、特困识别条件的,及时纳入低保、特困范围;对防贫对象中符合贫困识别条件的,及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二是落实防贫措施。在推行“防贫保险”的基础上,实施医疗和教育特别救助、民政帮扶救助、产业就业扶持、社会力量防贫等多层次、复合式的防贫保障措施,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救助、事后保障”。三是构建防贫大格局。围绕“为谁防、谁来防、防什么、怎么防”,建立由扶贫、民政、人社、卫健、教育、财政、残联、交警、保险等部门组成的市、县两级沟通协调机制,乡镇设立防贫工作站,村明确专人负责,实现责任体系无缝隙。

                               2020年5月10日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