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唐山市疾控中心“五一”假期健康提示

    

“五一”假期唐山疾控健康提示

“五一”假期,人员流动与聚集、境内游、境外游将明显增多。唐山市疾控中心温馨提示:

“五一”假期,出行就餐时需预防诺如病毒性胃肠炎等肠道传染病;小朋友需预防手足口病;郊游时需预防蜱叮咬传播疾病;出境游需预防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

诺如病毒性胃肠炎

诺如病毒性胃肠炎全年均可发生,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接触患者及其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也可导致传播,易引起聚集性疫情。旅行团、游轮、度假中也常有疫情发生。患者最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部分患者有头痛、畏寒和肌肉酸痛等。

主要预防措施:

1. 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

2.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吃熟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海鲜,吃水果要清洗干净,饮用开水或未开封的预包装水。

3. 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换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好发年龄为5岁及以下儿童,1-2岁组发病最常见。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预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

主要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室内多通风,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

2.尽量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3.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

蜱传播疾病

蜱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4-9月为蜱虫活跃期,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都可能会被蜱虫叮咬。

被蜱虫叮咬后可引起过敏、溃疡、发炎等症状,还可通过叮咬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和动物发病,包括森林脑炎、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传染病。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重症及病死风险高,患者的血液或体液还可能传染他人。

主要预防措施:

1.野外活动要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等,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叮咬。

2.一旦发现有蜱叮咬,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

3.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登革热

登革热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通常起病突然,发热多持续2-7天,可伴有剧烈头痛、肌痛、关节痛、眶后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皮疹等,退热期可出现全身斑丘疹。我国登革热高发季节为夏秋季,一般自5月份开始逐渐增多,8-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被蚊子叮咬后,如出现发热、皮疹、肌肉疼痛、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主要预防措施:

1.前往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等国,以及我国周边的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老挝等地,需重点注意做好防蚊叮咬措施。

2.建议穿着宽松、浅色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在皮肤上和衣物上喷洒有效的驱蚊剂。

3. 外出时尽量住宿有空调或纱窗的酒店;没有空调或纱窗时,应使用蚊香或灭蚊气雾剂,并使用蚊帐。

唐山市疾控中心温馨提示:“五一”出游,做好防护!加强健康监测;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勤洗手;避免蚊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