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九大以来,唐山市行政审批局着力构建政务服务新格局,实现审批服务从政府供给型向群众需求型的转变,架起政府和企业、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让群众“推开一扇门、办成百家事”。
铸就集约服务样板
完成了222项政务服务事项划转市行政审批局实施,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推动43家服务单位、458项事项进驻中心,全面推行“一章制审批、一门式办理、一条龙办结”的运行模式,实现了“推开一扇门、办成百家事”。
建立上下贯通的政务服务体系。21个市、县建立政务服务中心,228个乡镇(街道)建立行政综合服务中心、6096个村(社区)建立综合服务站,理顺了市、县、乡、村“纵向贯通”的一体化审批服务管理体系,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持续减权放权。先后分7批衔接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取消67项行政审批事项;分11次取消下放市级228项行政审批等事项;精准向自贸区曹妃甸片区下放权限91项;积极组织为乡镇确权赋权160项。
打造“政务服务办事一公里服务圈”。加强与银行、邮政、供销社、社区物业等社会机构合作,整合人社、税务、医保、住建、市场监管等领域涉企涉民高频事项,推进政务服务智能终端整合共建。目前,已为2826个村布放“裕农通”终端,让企业群众家门口办事成为新常态。
铸就阳光用权典范
通过“一窗综合受理”,从源头上把好“入口关”“出证关”,审批过程全闭环运行;构建了“受审”分离机制,杜绝审批“一言堂”,让权力不再“任性”;严格规范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工作,通过归集共享14.8亿条各类信用信息,进一步打造透明诚信政府;构建信用新型监管机制,上传“信用唐山”网站承诺书160余万条,深入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依法实施联合奖惩,累计案例9271例,通过信用监管,把权力运行关入制度的“阳光房”。
铸就便利服务标杆
创新项目审批,实现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2.0,实行社会投资项目取得施工许可“一次办”、政府投资项目取得施工许可“两次办”,探索取得施工许可全流程电子化,将审批时限压至20个工作日以内,材料精简40%;市级工程建设领域取消纸质材料,实现全程网办,走在全国前列。在此基础上,唱响“拿地即开工”、分阶段核发施工许可证、“承诺即开工”改革三重奏,有效破解项目“落地难、开工慢”等难题,跑出项目开工“超级速度”。目前全市共有179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进入“拿地即开工”审批程序项目70个,拟进入程序项目57个,形成了“开工一批、运行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格局,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聚充足力量。
开展集成服务,实现“一件事一次办”。稳步推进“涉企经营套餐”审批服务。累计上线酒吧、便利店、电影院、商场超市等主题式审批套餐38个,构建了“一窗受理、按责转办、内部流转、统一出件”的审批服务新模式,推动政务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努力为办事群众打造优质、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截至8月31日,全市“百事通”系统平台共受理申请13944个。出台《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一次办”审批改革操作规范》,实现药品连锁企业总部、下属连锁门店和单体药店审批“一次办”,必办业务减少审批环节33%,压缩审批时限50%以上。推行企业开办一日办和简易注销登记,市本级企业设立已压减至2小时,并免费刻制公章,实现市场主体进入、退出“零成本”“一网办”。十九大以来,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650747户,其中新登记企业125738户。2021年9月以来,全市“一窗通”平台网上办理企业27443户,占同期新设企业数量的98.85%。
推进网办、代办,实现审批不见面。全市43个市直部门、19个县(市、区)、228个乡镇(街道)全部入驻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1392个市级事项、22060个县级事项、125988个乡村级事项实现网上可查、可办,市县乡村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动态可办率全部达到100%。将188个便民应用接入“冀时办”App,实现便民服务事项“掌上办”。推进电子证照开发应用,制作电子证照种类177个、取消纸质发放证照10种,制作、备案电子印章5557个,电子化率100%。截至目前,已签发电子证照约189万件,全省领先。充分发挥微信、快递、电子邮件等受理渠道的功能,努力实现“不见面受理”和受理、审批(服务)结果“不见面送达”,让办事企业群众“零跑腿”。大力推进领办、帮办、代办、预约、免费邮寄、“不打烊”等服务3.6万余次,助力“审批难变易、群众更便利、项目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