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体育惠民”绘就全民健身新画卷

    

唐山劳动日报讯(记者 杨文进)清晨,南湖公园的跑道上身影跃动,街边智能健身器材区传来欢声笑语;黄昏,灯火通明的体育场馆内,羽毛球划出优美弧线,篮球击地声铿锵有力;周末,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轮番上演,加油呐喊此起彼伏……如今在唐山,运动健身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爱好,而是日益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城市一道充满活力的风景线。

最新数据显示,我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已攀升至48.4%。这个数字背后,是成千上万唐山市民主动健康意识的觉醒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它意味着体育不再是遥远的赛场竞技,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已历史性地突破350亿元大关,增加值112亿元,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2%以上。这两组闪耀数字的背后也是我市近年来坚定不移践行“体育惠民”理念,扎实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结出的丰硕成果。

为实现“体育惠民”,我市精准施策,双管齐下,全力破解场地设施瓶颈,解决“去哪儿练”的问题。一方面,对大型场馆实行“功能更新”与“开放共享”。对市体育中心、各县(市、区)原有体育场馆进行系统性升级改造,提升场馆现代化水平和承办高水平赛事能力的同时,优化惠民开放政策,延长开放时间,降低收费标准,引入智慧化管理手段,让这些“高大上”的场馆不再是摆设,而是市民能够轻松享用的优质公共资源。另一方面,着力打造“举步可就”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银边”,见缝插针地建设了一批街头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长廊、智能健身路径等。这些遍布社区、公园、街边的运动场,以其极高的便捷性和可达性,极大激发了市民的锻炼热情,唐山的“15分钟健身圈”正在加速形成。

同时,以“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为目标,精心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我市大力申办高等级专业赛事,承办举办了中国手球超级联赛、中国U20国际式摔跤锦标赛、全运会女子足球U16资格赛、全国青少年航空模型竞赛等国家级赛事28场,京津冀冰球邀请赛、京津冀啦啦操邀请赛、京津冀青少年花样游泳邀请赛等省级及京津冀赛事42场次,第二届中美城市俱乐部青少年短道速滑邀请赛、跆拳道大满贯世青俱乐部联赛、“WLF世界格斗大师联赛”等民间国际交流赛事活动6场次。今年以来,全市面向社会公开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1000余场次,吸引参赛人员和观众达146.32万人(参赛人员16.20万人,观众130.12万人),省外16.29万人(京津6.29万人),直接带动消费超过4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5全国铁人三项冠军杯系列赛被列为河北省重点赛事之一,通过全国铁三爱好者及其“亲友团”“家庭团”“同学团”“助威团”引流,实现了“一日比赛多日停留”的良好效果。据统计,赛事期间,曹妃甸揽月湾景区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良性机制,使赛事活动供给更加丰富和可持续。

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正以其强大的带动效应,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近几年,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带动“体育+”和“+体育”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基本形成以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等为龙头,体育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适应人民群众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体育服务业和体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体育产业总规模显著扩大,体育消费明显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综合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体育产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000余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已创建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项目)7个;唐山市新体育中心、唐山九江体育中心、唐山市体育中心多功能馆等一批体育服务综合体项目正在形成规模,产业主体发展平台和载体建设成效明显。

从场馆设施的物理延伸到健康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从产业经济的宏观数字到市民乐享的微观感受,唐山正以“体育”为笔,以“惠民”为墨,奋力描绘着一幅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全民健身壮丽画卷,书写着城市发展与人民幸福同频共振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