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唐山国资国企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性转变

    

唐山劳动日报讯(记者 单宇)11月18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唐山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发布我市国资国企“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成效和明显变化。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市国资国企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根本性转变,为我市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步伐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五年来,我们以深化国企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重组整合与统一监管,推动企业提高经营发展质效,加强现代公司治理,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核心功能逐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稳中有进’‘转型升级’‘良性发展’等成为国企的‘高频词’和‘常用语’。”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蒋观勇说。

服务全市大局取得新成效。牢记“国之大者”,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上交出了满意答卷。服务国家战略积极主动。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参与雄安新区建设,雄安绿博园荣获展园大奖;精心保障冬奥会、冬残奥会,冰雪世界展现唐山国企温度;大力引进央企公司57家,央地合作开创崭新局面。促进经济发展有力有为。推进项目建设300余个、完成项目投资近400亿元,成功搭建“消费品以旧换新和设备更新”平台,连续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工具贷款累计约10亿元,带头清偿各类企业账款超27亿元,上缴税费超55亿元,实缴国有资本收益超6亿元,助力我市发挥经济大市挑大梁作用。提供公共服务惠及民生。国企承担的高速公路、港口码头、能源管网、供水排水、粮食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平稳推进,保障房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有序实施,水、热、气等稳定供应,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全面完成,社区食堂、家政物业等公共服务惠及千家万户,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国企经营运行跃升新台阶。连续开展“提质增效年”活动,市属国企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运行效益明显提升。市属国企2024年营业总收入293.95亿元,相较于“十三五”末,年均增长15亿元;利润总额从15.52亿元增长到37.63亿元,成功实现“翻一番”。运行效率明显提高。“十四五”期间,国企管理链条缩短,各级分、子公司累计压降近100家,五级及以下子公司全面注销;闲置资产、资金盘活累计约35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营业收现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持续改善。运行质量明显增强。2024年底,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7.27万元/人,较“十三五”末实现“翻一番”;营业收入利润率从3.1%增长至12.56%,超过全国良好标准;主体信用评级AAA企业4家、AA+企业2家。

国企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先后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深化提升行动,外部董事建设、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清理压减子公司严控国企多层架构等经验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国有资本布局得到优化。随着统一监管和重组整合有力推进,构建起“9+N”国企发展新格局,做到板块化、集团化发展,区域带动力和行业影响力明显提升。现代公司治理得到加强。国企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运行规范、衔接有序,各治理主体作用有效发挥。合规管理能力持续加强,内控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管理能力和管理体系加快实现现代化。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国企发展内生动力有效释放。风险防控能力得到提升。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创新推行“三审三评”机制,避免企业任性投资、盲目投资;完善国企“三重一大”相关事项决策和报告机制,提高企业决策合规性、科学性;“631”还款机制全面建立,整体资产负债率保持在55%左右,国企债务风险总体平稳可控。

国企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市属国企努力向市场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转变,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市场化转型初见成效。市级融资平台公司已全面清理退出。企业进一步强主业、抓投资、上项目,自主谋划项目占项目总数的60%左右。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新增高空作业、机电安装、交通监理等资质百余项。数字化转型扎实起步。共享数据中心、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稳步推进,DeepSeek大模型、AI智能体上线运行。大力推进数据资产入表,4家企业得到数据交易所的确权登记,数据资产估值累计近1亿元,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化转型平稳推进。低空经济项目扎实起步,绿色建材研发产业园投入使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加速研发,海上风电、充换电站等新能源产业项目大力推进,累计完成战新产业投资近50亿元。投入研发经费累计15亿元左右,获评高新技术企业13家,涌现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应用价值的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0余项。

国有资产监管开创新局面。持续加强国资监管,不断提高“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高效化”监管水平。大力实施制度化建设。制定实施对外担保、产权交易、收入分配等配套制度百余项,产权、投资、考核等领域管理不断加强,国有资产安全防线进一步筑牢。大力实施穿透式监管。利用信息化手段,持续拓展国资监管深度,将监管触角向全级次子公司延伸。突出重点子企业,逐步推行提级管理,不断提高国资监管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大力实施差异化考核。坚持“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制定差异化、分类化考核指标,考核针对性、科学性明显增强。突出效益导向,将考核与薪酬紧密挂钩,实现“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大力实施集成式监督。整合内部监督力量,综合应用“纪检+审计+稽查+专业”工作模式,组织开展“打捆式”检查,提高监督效能,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不断提高机关干部能力素质,持续提升国资监管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