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皮影戏(乐亭皮影戏)

来源: 唐山市文旅局 唐山周末微信小程序

皮影戏(乐亭皮影戏).png

乐亭皮影场景《龙帘》

乐亭皮影戏,俗称“乐亭影”“老呔影”,是集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说唱为一体的戏曲表演艺术,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成形于金,盛行于清中晚期,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影人和场景均用驴皮雕刻,又称“驴皮影”。清代初期已遍及永平府各州县,乾隆年间进入北京,得到朝廷的认可,清中晚期至民国初,乐亭影戏风靡盛行,班社蜂起,争奇斗艳。代表性的班社有:杨寡妇班、庆丰堂班、崔家大小班等 50 余个。

唱腔源于境内的民歌、民谣、俚曲等乡土韵唱,分为平调、花调、凄凉调和还阳调。唱腔委婉细腻、优美丰富,板式灵活多变。基本板式有:“大板”(4/4)、二板”(2/4)、 “三性板”(1/4)。主要包括平调、花调、悲调、凄凉调、游魂调五大腔调。每一种腔调的曲式结构分为头、腹、尾三部分:曲头由一个带甩腔的上、下句组成,俗称“调口”,也叫“大腔”“甩腔”“拉腔”“拖腔”。曲头的腔调舒缓细腻,起伏跌宕,悦耳动听,引人入胜,极富旋律性。曲腹由若干对偶的句子组成,艺人称之为“数唱”或“数着唱”。曲腹的旋律性不强,近似夹说夹唱,但有造诣的演员,经过对乐句的精心巧妙处理,听起来并不显单调;曲尾由一个上、下句组成,男腔一般上、下句都有“调口”,女腔则往往在最后一句甩腔拉调。

乐亭皮影戏的演唱方法在中国皮影戏中可 谓独树一帜。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各班社从 业演员多为男性,演唱时多采用以拇指与食指 掐紧喉咙的“掐嗓”唱法。掐嗓唱出来的音调,发音结实、穿透力强、明亮细腻、收放自如, 这种细声细语的腔调与影窗上不足尺的影人的 音形极为贴切吻合。从而使观众觉得窗幕上的 人物,更加鲜活逼真、有血有肉,使皮影演唱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

行当分为:生、小(旦)、大(净)、髯 (末)、花生(丑),且每个行当都有一套独立的 唱腔体系。

影人造型美丽俊秀,雕镂精细,讲究求细 求工,忠良者雕以正貌, 奸邪者雕以丑形,视 觉效果十分完美,给人以绚丽多姿、舒展流畅 的享受。影人分头茬、戳子、砌末。影人的头 茬,行当齐全,有“生”“小”“髯”“大”和“丑”等。身子,俗称戳子,也就是影人的服饰, 多为七分相造型。皮影雕刻除影人之外,还有 许多雕刻精美的景片、道具等,在影戏中称作 “砌末”,也叫“场”。皮影戏中的场景分室内室 外两种,它是雕刻艺人精心构思雕镂成的具有 三维空间立体效果的场面。

乐亭皮影戏是照本宣科的戏曲,文学剧本 分单出和连台本。主要剧目有《青云剑》《绿珠 坠楼》《五锋会》《洞庭湖》等 100 多部。

乐亭皮影戏的唱词格式基本以七字句、十 字锦、五字赋,及别具一格的“三顶七”(也称 “三赶七”) 为主。依据丰富多彩的唱腔需要, 还有“三字经”“六字头”“大金边”“小金边” “硬辙”等格式。

乐亭皮影戏伴奏分文场(弦乐器)和武场 (打击乐器)两部分。文场除主奏乐器四胡外, 先后加入了二胡、洋琴、月琴、琵琶、唢呐等 乐器,武场的伴奏除用单皮鼓和木板击节外, 先后也加入了堂鼓、大锣、铙钹、手锣等打击 乐器。

20 世纪 30 年代,昆仑、胜利、百代、荣 立、宝利等唱片公司灌制发行了大量的乐亭影 唱片,使乐亭皮影戏风靡全国。

1987 年,在“全国部分省市皮影大赛”中 演出的《洞庭湖》获二等奖;1989 年,在“河 北省皮影木偶大赛”中演出的《白蛇传》获二 等奖;2005 年,在“中国唐山国际皮影展演” 中演出的《三打白骨精》获优秀剧目、导演、 演唱、音乐、操纵五项大奖;2007 年,乐亭 皮影雕刻荣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2008 年,乐亭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 “中国皮影之乡”,“中国皮影艺术研究中心”同 时在乐亭县挂牌成立;2015 年 4 月,乐亭皮影 《火焰山》在“全国皮影展演暨山花奖、民间绝 技绝艺”评奖活动中荣获“第十二届山花奖” 和“金奖”两项大奖;2015 年 8 月,乐亭皮影 《悟空降妖》获“金狮奖”、“全国第四届木偶皮 影剧节目展演优秀传承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