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绿色奶业”成为乡村振兴一大支柱——我市奶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我市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把发展“绿色奶业”作为加快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科学谋划求发展、因地制宜闯新路、体现特色上规模、产业兴旺高质量,将“绿色奶业”打造成为唐山现代农业产业的靓丽招牌,撑起了唐山乡村振兴的一片蓝天,成为河北省“千万吨奶工程”首要支撑地。

截至2020年底,全市奶牛存栏量为25.1万头,牛奶总产量超过百万吨,达到109.1万吨,奶牛存栏量和产奶量居全省“双第一”。全市现有奶牛场206家,其中拥有千头饲养量的46家;全市建成现代化智能奶牛场 146家,占全市奶牛场总数的70%;全市现有奶制品加工企业6家,日处理鲜奶能力3500多吨;生产加工的奶制品有 40 多个,除满足当地消费以外,还畅销浙苏皖、京津冀等30多个省市区,年销量在80万吨以上。全市奶业和奶制品总产值达到145亿元以上,占一产总产值的15%,创历史纪录。全市从事奶业人员已达到3862 人,每人年均收入可达4.2万元以上。

强化顶层设计

搞好科学规划

我市素有“京东宝地”和“冀东粮仓”之称,秸秆和拉秧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奶牛等畜牧养殖业不可或缺的资源条件。作为工业大市,我市并没有把奶业发展视为“小打小闹”“无足轻重”的弱势产业,而是坚持“无中生有、有中做大、大中做强、强中做优、优中做精”,提出了打造全国最大的牛奶生产基地的目标并强力推进,形成了汇集蒙牛、伊利、三元、君乐宝等国内多家知名品牌的奶制品加工企业集群。

为了把“绿色奶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形成唐山的一大农业支柱产业,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奶业振兴领导小组”,负责多方协调和调度指挥工作,及时破解生产和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给奶业持续健康发展铺平道路。制定下发了《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奶业振兴的实施意见(2019年—2025年)》,并把奶业发展纳入专项考核和全市重点工作大督查内容,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机构、系列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因地制宜优化奶业生产布局,把多年具有饲养奶牛基础的滦南、丰润、丰南、滦州、玉田、迁安、汉沽等县(市、区)打造成奶牛优势产区,发挥其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推动全市建成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环境好、生态美的绿色生鲜乳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目前,全市已涌现出省级示范场48家,位居全省首位。分管全市“三农”工作的副市长张月仙颇有感慨地说:“唐山奶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兴旺发达、蒸蒸日上,主要是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各县(市区)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带头狠抓、全力支持的结果,也是生产厂家和广大奶农共同努力、艰苦创业取得的丰硕成果!”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加快智能牧场建设

为了打破传统的饲养管理模式,自2018年全省实施智能牧场项目建设以来,我市紧紧抓住有利时机,选择了146家牧场实施智能项目建设,投入资金1.2亿元,实现了奶牛发情提示、挤奶自动计量、奶量自动读取、TMR混合自动检测、环境自动监测,全面提升了奶牛养殖科技水平。到目前,全市牧场智能化、信息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随着智能牧场建设步伐加快,进一步强化了基础设施,促进了奶牛品种的改良和繁育,实现了“当地繁育”和“外地引进”的有机结合,建起了本地公牛站和公牛遗传评定及后裔测定体系。在加强技术培训的基础上,根据智能牧场岗位需要,配备了专职兽医技术人员230多名,专职配种人员260多名。自2019年以来,我市财政投入性控冻精、胚胎移植项目资金达2000万元。截止到2020年底,全市泌乳牛群比例达到53%以上,奶牛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100%,成年母牛平均单产鲜奶9吨以上。

探索种养结合新模式

确保奶牛生产稳步发展

为了适应高质量奶源生产发展需要,我市探索并全面实行“以养定种、以种促养、农牧结合、两业兴旺、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大力实施“粮改饲”项目,适度调整玉米种植结构,推行“订单种植”,合理规划布局玉米和饲草料种植面积。2016年,市政府专门制定印发了《唐山市农业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将发展玉米秸秆青储列为一项重要调整结构内容,为养牛生产提供充足的优质饲料。2016年以来,全市共完成“粮改饲”面积124万亩,全株玉米青储量达到400多万吨,财政投入补贴资金1.55亿元。同时,还鼓励养殖龙头企业、大型养殖场、家庭农场与玉米种植合作社(农户)直接对接,签订收购订单合同,确保生产出来的饲草料销得出、用得掉、收益好,并全程实行机械化服务。为了加大奶牛生产扶持力度,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千方百计筹措专项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仅2020年就拨付奶业振兴资金1370万元,有力促进了奶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生态环保理念

实行粪污资源综合利用

为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加快“生态唐山”建设,我市加快建设“生态养牛场”,发展“绿色奶业”。开展奶牛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加快转化“有机肥”,既保证了养殖场清洁卫生,环境优美,又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利用、变废为宝、一举多得、良性循环。截止到2020年底,全市所有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了100%。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着力抓好奶牛的各种疫病防控和防治,严把动物防疫条件审查 ,建立健全了奶牛疫病免疫监测、检疫监管、无害化处理和应急处置等措施,认真落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确保养殖场生物健康安全。

强化质量价格监管

维护城乡市场秩序

鲜奶和乳制品都是日常百姓生活的食用品。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收购和销售价格平稳,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我市制定了《生鲜乳购销合同示范文本》,要求各乳企与生鲜乳收购站全部签订3年以上购销合同,严格执行生鲜乳收购参考价格。同时,充分发挥市畜牧水产品中心第三方仲裁检测的把关作用,防止乳企无故限收和拒收生鲜乳,全力打造公正公开、交易公平的市场环境。2018年以来,通过第三方仲裁案件4起,为奶农减少经济损失40多万元。为了保证乳制品质量,让百姓喝上“放心奶”,吃上“放心乳制品”,我市坚持依法管理,一丝不苟地执行《食品安全法》,坚决把住“病从口入”关,确保舌尖安全。建立了以市食品药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依托、县级农产品质监站为基础的生鲜乳检测监管体系和网络平台,安装了生鲜乳运输车GPS定位系统,可以时时监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示和督促市(县、区)对不合格生鲜乳依法依规快速处置,认真落实追溯机制,严把奶源质量安全关。并依据《唐山市维护生鲜乳收购秩序、保障乳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重点查处无证奶站、无证奶车、无合同收购、违反合同交售、收购散奶、超范围收奶等违规违法行为。据统计,2020年以来,全市共组织抽查生鲜乳收购站点434个(次)、生鲜乳运输车217辆(次)、抽检奶样1168批次,合格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