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迁安市公民道德建设基金奖励暨第六届感动社区人物颁奖典礼隆重举行,15位居民用自己的善举汇聚着社会正能量,让迁安这座城市更有温度也更有力量。
近年来,迁安市积极开展新民风建设,通过挖掘整理好家训、好家规,成立红白理事会,开展志愿服务,设立公民道德建设基金等活动,让文明之风吹遍迁安的大街小巷,塑造了新时代迁安人自信尚礼的新民风筋骨,共建共享这座幸福的文明之城。
薪火相传,让文明“记”在家训中
“立村之本、民风至上……可别小看这村训啊,在村训的激励、约束下,村民们改变了陋习,村风民风越来越好了。这几年,村里开展乡村文明行动,村民素质高了,基础设施好了,村训深入人心,干部、村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传承下去便成了一种精神、一种乡情和文化。”在迁安市上射雁庄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杜小强指着村口展板上的16句128字村训介绍说,2016年该村获评河北省美丽乡村和移风易俗示范村。
从挖掘整理好家训、好家规入手,迁安市19个乡镇和1个城区街道对现存家规家训进行收集;结合群众家庭实际,总结提炼新家规家训,将好家规、好家训融入村规民约,健全完善村规民约500余例,用家庭“小气候”温润社会的“大气候”。积极开展家风、家训展示活动,用鲜活事例、生动话语阐释家风;统一制作家风家训牌,在突出位置悬挂,让群众天天看到、时时对照;打造家风家训馆16个、乡风文明街54条、文化墙16万平方米,形成家风文化风景线。开展进村入户“写家训、送墨宝、润农家”“传承我们的好家风进万家、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使新民风建设化“无形”为“有形”,让群众抬头读家训、低头受教育,用好家风滋润新民风。
移风易俗,让文明“落”在习俗里
介绍起村里的文明便民服务大厅,迁安市红石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蔡江省说:“现在村里人有个红白喜事,都选择在大厅办,遇上‘红火’的时候,还得排个儿呢!现在村里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现象没有了,勤俭节约、邻里和睦、家庭和谐的多了。”
2014年,该村建成了一座500多平方米的文明便民服务大厅,节俭的待客标准、专业的红白理事会、明确的大厅使用规则,这一切正慢慢地成为这个小山村的新风俗。
红石峪村只是迁安农村新风尚的一个代表。近年来,该市在农村开展拒绝人情风、赌博风、奢侈风的主题活动,村村建起“一约两会”制度,“一约”即村规民约,“两会”即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发放《移风易俗树新风倡议书》,初步实现了红白事有人管、按章办、从简办,减少群众身上的“隐形负担”。
同时,该市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开展文明餐桌、文明执法、文明祭祀等系列文明活动,积极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媳”“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让“凡人善举”成为生动榜样和鲜活教材,用活动感染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形成了自强自立、文明守礼的社会风尚。
落地开花,让文明“印”在生活中
每到早、中、晚交通高峰时段,头戴红帽子、身穿红马甲、手拿小红旗的志愿者便出现在该市主要交通路口,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为让市民将文明出行当成一种习惯,该市组织10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志愿者,启动了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市民纷纷为志愿者点赞。
叫响“德耀水城·善行迁安”品牌,该市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文明先锋·亮牌争星”“文明出行·美靓迁安”等十项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开展,320余支志愿服务队、万余名志愿者常年活跃在迁安大地,连续20余年开展“季评学雷锋十佳”活动,评出好事1300多件,涌现出一大批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
该市开展了“善行迁安”“道德讲堂”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2012年创建公民道德建设基金以来,奖助各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事千余件次,发放奖助金74万余元,同时还成立了30多个基层道德基金,让“好人有尊严、有回报”成为常态。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正,则社稷兴。迁安市积极构建整洁美观的新家园、文明健康的新生活、和谐淳朴的新民风,大大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提高了百姓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