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咳嗽咳痰怎么办?

    

“出现严重的咳嗽咳痰症状怎么办?”“咳嗽了是不是要立刻去发热门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很多市民有这样的疑问,甚至生病了不敢正常就医。昨天,唐山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尽管是特殊时期,但市民不能一味地只关注新冠肺炎疫情,而忽视了感染其他疾病的可能。这其中,肺结核可能出现与新冠肺炎初期类似的症状,不仅会对肺部造成损伤,治疗时间更是长达6至8个月。

疾控专家表示,同样属于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与新冠肺炎存在着很多共同之处,比如都有咳嗽、发热、肺部感染症状,传播方式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病人都需要戴上口罩,主要收治医院都是传染病医院等。那么,市民该如何对二者进行鉴别呢?专家从以下几个要点进行了汇总对比,加深市民对这两种疾病的认识,做好自我防护。

潜伏期传染性不同

肺结核是人体肺部感染结核杆菌后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是我国发病、死亡人数最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肺结核以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为常见症状,此外还有低烧、夜间盗汗、午后发热、胸痛、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肺结核的传染源主要是继发性肺结核的患者。肺结核患者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将结核菌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即可能受到感染。

健康人受到结核菌感染后,不一定发生结核病。发病主要与感染结核菌的数量和毒力的大小以及身体抵抗力的高低有关。若结核菌毒力强而身体抵抗力又低则容易发生结核病,像艾滋病毒感染者、糖尿病病人、尘肺病人、老年人等都是容易发病的人群。

人体初次受到结核菌感染后,通常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症状,也不发病,潜伏期不具有传染性。但当少数感染结核菌的人出现抵抗力降低时,可在一生中任何时候发生结核病,受感染的人群发生结核病的概率大约为5%至10%。

新冠肺炎是人体肺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新冠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新冠肺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传播方式主要以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为主,特殊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一般为1至14天,多为3至7天,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

出现症状了怎么办?

怀疑得了肺结核,市民要及时到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据了解,国家免费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提供4种一线抗结核药品和部分检查。按医生要求规范全程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但患者切记不要盲目就医或者隐瞒病情,否则会延误治疗,更会传染他人。专家表示,当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患者应及时进行自我隔离,并前往发热门诊就诊,进行流感、结核或者新冠肺炎的鉴别诊断。

集体生活单位是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肺结核,极易造成蔓延,严重时还能造成暴发流行。因此,当集体生活环境中出现肺结核病人,首先要将病人送至结核病定点诊疗医院,接受正规抗结核治疗。其次,对其密切接触人群进行必要的筛查,如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诊疗。

PPD筛查阴性者,3至6个月后最好再进行一次检查。筛查发现的单纯PPD强阳性者,则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预防性服药,拒绝接受预防性服药干预者应在首次筛查后3月末、6月末、12月末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各进行一次胸部X光片检查。

集体生活中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确诊患者,应立即开展其密切接触者排查,并指定场所集中隔离14天观察,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对患者曾活动场所开展消毒工作。

对于共同防控要点,专家指出,广大市民要做到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掩口鼻,人群密集处戴口罩,可以减少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