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曹妃甸区卫生健康系统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力为基础,引入京津三甲医疗卫生资源,积极推进优势医疗资源深度合作,探索建立补齐薄弱学科短板、发挥辐射带动和上下联动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深入推动京津冀卫生健康事业协同发展。
实施医疗资源优化项目。建设北京安贞医院·曹妃甸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中心项目,通过设定“北京专家门诊”和“周五手术日”与北京安贞医院建立起实质性合作关系,实施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手术1156例,平均每台手术较京津地区整体节省费用近2万元。建成了全区第一个NICU科室,先后组织产科、儿科、新生儿科骨干赴京培训;北京妇产医院先后派驻专家坐诊、查房、培训12批次,开展示范手术18例、远程会诊42次,惠及群众8000余人次。
医疗技术帮扶项目。区医院与北京301医院签订了远程会诊合作协议,已累计进行远程会诊221例,使患者能够及时获取最佳诊疗方案;并依托天津肿瘤医院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实力,区医院邀请天津肿瘤医院专家定期到院进行手术指导,惠及群众820余人。北京友谊、妇产医院专家团队先后派出70余名专家,4次来曹举办“走进新首钢、坐诊曹妃甸”等系列大型义诊和专题讲座活动,培训医技骨干270余人次,接诊患者600余人次。民营医院唐海中医院先后与北京第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开设专家门诊600余次,开展专家示范手术300余例,肿瘤术后中医诊疗50余次。
实施医疗专科建设项目。区卫健局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签订《合作协议书》,初步确定了以东方医院肿瘤科、脑病科、心血管科等临床科室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微创治疗领域为合作起点,通过师带徒、设立专家工作室等形式,帮助曹妃甸培育在全市具有影响力的优势专科,并逐步拓展双方合作领域。
巩固应急处置能力。按照医养结合、特色专科、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的分类,初步明确了各场镇卫生院发展方向,破解制约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实施了新城传染病区项目,建成具有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区3项功能的医疗机构,填补了新城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管理的空白。完成了120急救系统建设,通过精准计算、智能推送、规范运行,整合现有医疗急救资源基础,在全区范围内实现医疗急救资源一体化管理,确保院前急救资源调配最优化、响应程序化、监管实时化。
加速重点学科建设。建立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区等“五大中心”,累计开展介入检查1000余人次;脑内动脉腔内机械性取栓术、脑内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等各类介入手术100余例;救治危重孕产妇85人、危重新生儿38人。积极探索利用社会力量助力解决基本医疗问题,组建了唐海中医医院医共体,唐海中医医院与场(镇)卫生院进入了对口帮扶、技术协作的互助发展阶段,在全区范围内打造一条新的“中医健康服务链条”。
夯实医疗服务智库支撑力。推行人才梯队建设,对不同层级的医生做不同侧重的培养,选送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在先期选派64名骨干医护人员赴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妇产医院、天津肿瘤医院、省儿童医院等京津冀知名医院开展为期3个月到1年的进修培训基础上,在3年内将区医院、临港医院、唐海中医院医护人员轮训一遍,从而提升医护人员业务水平。采取聘请客座教授、与华北理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战略合作等柔性引进形式,引进国内知名专家8名,涉及神经外科、中医、心血管内科和医学影像等多个专业。同时,针对场镇卫生院多为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的实际情况,区卫健局结合区编办、人社部门,从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的本科医学生中公开招聘工作人员,逐步解决基层全科医生紧缺问题。
推行“种植+旅游”产业。在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发现曹妃甸区有地肤、泽泻、木贼等约50余种具有推广种植和开发利用价值的药材。根据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将结合曹妃甸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建立中药材科技园、博物馆和药用动植物园,将中医药材研发、养生保健旅游、中医文化宣传等融为一体,建成以中医健康养生为核心的旅游体验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