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省农业农村厅与市政府在曹妃甸中心渔港共同举办了2023年全国“放鱼日”河北同步增殖放流活动。在现场,50余万尾红鳍东方鲀、半滑舌鳎、褐牙鲆等苗种投入曹妃甸海域,活力十足的鱼苗将在大海上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我省将以此为标志,全年在近海海域和内陆湖库增殖放流30亿单位以上。
据了解,增殖放流对于恢复水生生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以及促进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我市十分重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渔业部门不断强化休渔禁渔,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十四五”以来,我市累计放流三疣梭子蟹、中国对虾等海淡水苗种29.4亿单位,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市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入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渔业发展新动能,全力打造“蓝色粮仓”。
“我从事渔业捕捞40余年。前几年,由于过度捕捞及海水污染,渔业生产面临着无鱼可捕的危机。自从政府出台禁渔制度及增殖放流活动,现在我们能捕捞到大舌鳎、青海蜇等,每次都能满载而归。”渔民朱振江说。
为进一步强化社会公众对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省农业农村厅、市农业农村局在曹妃甸海域设立了全省首个水生生物放流平台,规范社会放流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增殖放流的认知和参与程度。
我市渔业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全市水产品总产量、产值常年位居全省第一。近年来,我市坚持向海图强、陆海联动,落实渔业资源保护制度,积极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全力推动海洋牧场建设,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渔业资源自然种群有效恢复,沿岸渔民收入显著提高。目前,全市累计创建6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3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5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场69个,辐射带动全市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