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高新区京唐智慧港,有这样一家公司,通过科技研发和产品创新,与地震“较劲”,采用“以柔克刚”的方式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降至最低。河北震安减隔震技术有限公司唐山工厂经理张延军表示:“守护一座城市的幸福和安全,让老百姓都住上安全的房子,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山工厂的展厅,作为国内一流减震隔震展览中心,用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呈现,记录着唐山从磨难中崛起的伟大进程,也展现了人们对减隔震技术的探索步伐。减隔震技术作为近40年来抗震防灾工程领域的重大创新技术之一,致力于韧性城市建设,使建筑物更加安全耐久,助力建筑业绿色转型。
“2019年唐山首届应急产业装备大会上,我们作为河北省发展应急装备产业引进的龙头企业正式签约落户唐山高新区。选择唐山,是因为唐山发展应急产业,与我们行业的发展相契合,减少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发展应急产业的根本意义。”张延军说。河北震安是国内减隔震行业领军企业——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在工厂建设审批上,唐山高新区首创项目“容缺”审批和首个项目全部流程线上审批。2020年3月30日,唐山工厂项目正式开工,创造了80天主体结构封顶的“高新”速度。2021年7月28日,唐山工厂开始试生产,项目达产后,年产减隔震产品10万套,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建成的国内首台套自动化隔震产品生产线,生产效率、质量、环保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谈起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张延军介绍,减隔震技术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新西兰、日本等多地震国家对其展开深入、系统的理论和试验研究。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当时年轻的设计研究员周福霖来到唐山对地震造成的灾害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有两处建筑虽然平移40厘米却没有坍塌。经过进一步调查,他发现建筑负一层的防潮层发生移动,通过位移消耗掉了大部分震动,保住了建筑。周福霖从中受到启示,引进、学习国外的减隔震技术,开始自主研发减隔震产品。
“我们通过科技创新,给建筑‘穿’上安全外衣,降低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在展厅一建筑模型旁,张延军解释说,建筑隔震类产品,可减少50%至80%的地震作用,使结构安全性成倍提高,并能保护内部设备仪器,在地震后不丧失建筑使用功能,实现生命、结构、室内财产“三保护”;建筑减震类产品,可以将部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量耗散,明显提高建筑的抗震和抗风性能。
如今,减隔震技术早已在灾难中得到验证!张延军说,2008年汶川地震时,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三栋6层隔震建筑,在地震中完好无损,住户无强烈震感;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时,两栋采用隔震技术和未采用的隔震效果对比明显,其中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被称为“楼坚强”。
震安科技作为行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示范中心,入选工信部首批“小巨人”企业名单,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并与新西兰皇家科学研究院、日本FUJITA公司、广州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2021年5月,河北震安减隔震技术有限公司周福霖院士工作站获批省级院士工作站。目前,该公司拥有10项专利,并与母公司共有多项专利技术。
如今,减隔震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大型商业综合体、体育场馆、博物馆、应急指挥中心、核电站、机场航站楼、LNG储罐、广播电视、新建住宅和老旧建筑加固等抗震领域。其中震安科技承担完成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项目,已成为全球减隔震行业的新标杆;为全国最大错层隔震建筑海口美兰机场扩建提供抗震解决方案,并实现国内LNG行业隔震产品国产化。
“我们正在另一“振动”领域大力推进技术研发,努力实现‘震振双控’的目标。”张延军说。在继续深入研发减隔震技术的同时,震安正在涉足减“振”技术这一领域,其目的是降低振动对高端精密仪器、生产生活的影响。“检测、计算精度达百万级的高端精密仪器设备、数据中心、半导体生产厂房,很小的振动就可能对其产生巨大影响,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削减这种低频微震对高精度使用场景的影响。此外,在大型城市地铁穿梭地段,寸土寸金,通过我们的产品,减少振动对地面建筑的影响,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未来,震安科技以“震振双控”为核心研发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将逐步应用于更多的细分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军民融合、能源化工、航空航天、高层抗风、装配式建筑、住宅舒适度改善、民居自建房和振动控制等诸多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抗灾设防水平得到提升,综合保障能力取得突破,正逢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总书记的报告振奋人心,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让科技创新造福于民,愿天下无震,人间皆安。”张延军对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