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农业” “旅游+生态” “旅游+文化”
金秋时节,葡萄飘香。在古冶区大广生态采摘园里,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味道,前来采摘的游客穿梭在大棚内,或踮脚采摘、或细心品尝,手中的篮子尽是丰富“战果”。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很多市民带着孩子来此采摘新鲜蔬果,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既学到了采摘的本领,又体验到收获的快乐。“刚摘下来的就是不一样,这蓝宝石葡萄肉多鲜嫩,而且多汁。”游客李光伟满足地说。
近年来,古冶区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和地方文化底蕴,积极探索“旅游+”融合发展的古冶模式,通过“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的方式,整合旅游资源、挖掘特色文化,做好全域文旅融合大文章。
大广生态采摘园的采摘活动只是古冶区旅游与农业融合的缩影。今年古冶区按照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文旅农一体化的“三化”发展理念,培育打造了大广生态采摘园、抹轴峪梯田等一批文旅农业融合综合示范园区,既壮大了农业产业,又做强了乡村旅游,农旅产业融合成为村民致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该区积极创新旅游与传统业态的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旅游+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开发瓜果采摘、特色观光等一系列农业体验项目,积极打造以乡村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为主的精品路径。
“融合果蔬采摘,突出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和高效益的特色,以绿色有机为方向,把产业园当旅游业来发展,让游客享受采摘乐趣,留住乡愁记忆。”大广生态采摘园的董事长程建广说。
清晨6点,古冶区森林公园传出清脆悦耳的鸟鸣,公园中植被茂密,满眼是清新绿意,盘山步道沿线景致旖旎。“这里空气清新、视野广阔,特别适合散步、锻炼,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大一片绿地,心情特别好!”正在健身的韩杰说。
从金山福塔塔顶向四周俯瞰,宜居、美丽的古冶尽收眼底。昔日采煤废弃地,如今已变成清新、洁净、舒适的绿色生态城市中央森林公园。方圆1000亩的森林公园植被茂盛,绿地覆盖达95%以上,成为市民休闲地和城市小气候调节的“绿肺”。随着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松鼠、喜鹊等野生动物开始栖息其间,这是古冶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释放的“生态红利”。
赓续红色文化,焕发红色魅力。在“雷锋精神纪念馆”段思序收藏室内,一群孩子围在他的身边,“段爷爷,您见过雷锋吗?”“为什么要收藏这么多有关雷锋的东西啊?”……面对孩子的提问,段思序耐心地一一作答。
依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古冶区建有雷锋精神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大量与雷锋有关的书籍、报纸、塑像、海报等,游客可以通过参观纪念馆,了解雷锋的生平及模范事迹。
“作为唐山市唯一一家以展现‘雷锋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基础上,努力将‘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机融合。”纪念馆馆长段思序表示,将继续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
保护好、利用好辖区内赵各庄洋房子、赵各庄矿矿史展览馆、雷锋精神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打造讲好英烈故事的“红色课堂”,开展红色研学游,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古冶区大力实施惠民工程、丰富旅游业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的文化旅游服务。围绕群众兴趣建阵地建载体,举办“大雅国粹 戏韵飘香”戏曲专场文艺演出,“四季村晚”等活动。做好图书馆免费开放及延伸服务,开设城市书房,让居民们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及赛事活动,组织举办青少年U系列足球邀请赛、校园啦啦操班级对抗赛、古冶区北部抹轴峪千亩梯田观景徒步大赛等比赛。同时,结合暖民心行动,发放惠民券21840张,满足居民文化参与、特色饮食、休闲娱乐等多方位需求。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依托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旅资源,古冶正从传统工业区向旅游城市华丽转身。在这里,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交汇,让诗与远方从美好的憧憬成为可以惬意享受的体验,满足了人们更高品质的生活追求;在这里,文化和旅游的叠加效应,作为经济转型的新动能,让古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本报讯 (记者徐喆 通讯员万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