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我区召开2023年工作会议,认真总结2022年工作,深入分析研判当前形势,对2023年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即日起,区电视台将对管区2023年工作会议报告进行解读,帮助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了解过去的一年我们都干了什么,2023年我们需要怎么干,动员全区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重点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协同改革、更新改造、全面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民生保障、安全稳定八个方面,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汉沽开放、发展、创新、城镇、乡村、生态、幸福、和谐八个场景,唱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今天刊出第一期。 2022年,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围绕省市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十项重点工作,今天我们对前五项重点工作进行解读: (一) 全力抓好疫情防控,积极主动攻坚克难。 直面问题短板,结合实际调整健全高效反应的疫情防控应急指挥机制,组建了核酸采样、样本转运、流调排查、物资保障、消毒消杀等专业队伍,建成了国家标准的集中隔离场所和核酸检测实验室,填补了疫情防控领域的多项空白。严格落实“人头对人头”工作机制,网格化疫情防控体系实现全覆盖。从严从细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坚持精准排查和日常筛查相结合,充分发挥“哨点作用”,严格重点场所管理,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服务保障,加强宣传引导和涉疫舆情处置,妥善应对了多次疫情防控大考。同时,及时跟进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救治能力,为镇卫生院新招聘医务人员29名、增设病床56张,医疗设备、常用药品储备能够满足群众正常就医需求。统筹区内医疗资源,积极推进与市级医院、周边天津地区医院的转诊衔接,特别是加快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医联体建设的协商洽谈,拓宽医疗救治渠道,增强救治力量,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奠定了基础。 (二) 全力抓好项目建设,一心一意加快发展。 聚焦开发区主责主业,坚持把抓招商上项目作为破解困境的主抓手,制定了全员招商《实施方案》及《扩大开放鼓励投资奖励办法》,明确了“4+N”产业发展方向。选优配强专业招商人才,一批学历高、能力强、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年轻干部充实到经济管理部门。全区动员、全员上阵,全力加快项目建设,完成签约项目52个,总投资100.45亿元;落地项目69个,总投资126.61亿元;投产项目23个,总投资31.85亿元。18个省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4亿元,投资完成率113%。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家、规上服务业企业1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研发机构1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4家,推荐申报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并完成入库。同时,高度重视引贸回流,制定了《促进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吸引了格萨贸易公司、森阳贸易公司等10个“引贸回流”项目落户,新增营业收入42.47亿元,新增纳税额2043万元。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实减税降费1.14亿元。 (三) 全力抓好深化改革,创新求变激发活力。 紧扣全面深化改革主线,积极推进我区73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出台《汉沽管理区关于行政许可事项划转工作方案》,完成划转事项111个。以项目建设“拿地即开工”审批改革为契机,全面做优“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工作,联合审批系统运行项目11个,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高效完成开发区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将原有28个内设机构整合至11个,机构精简比例达到60.7%。圆满完成岗位聘任工作,综合竞聘上岗率87%,年龄、学历、能力实现“一降两升”。同时,深入推进国企改革,调整成立6家区属国有企业,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全市率先完成全区8614座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上报工作,在全省农村宅基地改革管理考核中取得“优秀”成绩。清理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农村集体收入全市率先实现全部达到或超过20万元。 (四) 全力抓好生态保护,多措并举改善环境。 大力整治环境突出问题,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守护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深入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全域治超、餐饮油烟整治等专项行动,完成涉VOCs治理工程19项。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25,PM2.5浓度32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5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97天,优良率81.6%,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市排名第10,优良天数全市排名第1。全面落实河长制,进一步排查污染源,采用控源截污措施,协调生态补水,改善水质,煤河国控、市控断面水质平均值达到国家和市级考核标准。 (五) 全力抓好协同发展,持续加强区域合作。 加大承接京津产业力度,引进亿元以上京津合作项目25个,总投资133.3亿元;累计完工京津转移项目9个、新开工5个,完成投资15.61亿元、完成率104%。加强人才领域协作交流,组织开展津冀联合线上招聘活动4次。加强教育协作交流,建立校际联盟和友好学校3对,开展线上交流活动5次。加强医疗领域协作交流,医保异地结算系统建设持续推进。推进津冀税收业务合作,跨省经营企业全国通办涉税事项范围持续扩大,实现资质异地共认。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与天津滨海新区、宁河区建立了河流管理保护“联席联巡联防联控”四联机制;联合召开宁汉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围绕安全生产、道路运输、疫情防控、打击违法犯罪等各领域工作深入对接,并共同开展了两区交界滨玉线、津榆公路沿线综合治理,共保一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