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乐亭县教育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中办、国办和教育部关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文件精神,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形成了“校校有项目、班班有特色、师生齐参与”的生动局面。《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和省市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乐亭的经验做法。
一、用活用好红色资源,力行铸魂育人使命。乐亭是一片红色沃土,该县充分借助“家门口”的红色资源优势,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和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中小学生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一是结合特色办学,开发红色校本课程。全县各中小学立足乐亭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校本课程,打造德育特色品牌。胡家坨镇大黑坨村是大钊先烈的出生地,该镇开发与实施的《我是大钊故乡人》校本课程成功入选教育部教材研究所校本课程典型案例。二是依托红色基地,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全县各学校依托李大钊纪念馆、李大钊故居、乐亭英才馆、百年呔商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自2017年开始,该县“红领巾”志愿讲解员到李大钊纪念馆等地进行义务讲解1万余场次,服务参观者40万人次。三是寻访红色足迹,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全县各学校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到李大钊纪念馆、乐亭县烈士陵园等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不断增强他们对党忠诚、报效祖国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乐亭一中开展的40华里红色远足实践活动,已连续开展了16年,被新华社誉为“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四是突出素养导向,创新思政课堂。县教育局在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分别组织开展了“砥砺品格学党史、大钊故里育英才”和“追寻大钊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实践活动,并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堂,还定期邀请李大钊纪念馆宣讲分队、“五老”人员进校园宣讲革命前辈的事迹和精神,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达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目的。五是解码红色基因,开展红色文化研究。乐亭一中申报的《将大钊精神融入高中课程思政的传承路径研究》、大黑坨小学申报的《依托红色基地,让大钊精神在小学教育中有效传承的研究》均在河北省教育装备“十四五”规划课题中立项。
二、落实三个“抓好”,大力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乐亭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也是“冀东文艺三支花”的发源地。乐亭县教育局依托厚重的地方文化优势,多措并举,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2018年5月,省教育厅思政处专门发文号召全省各地学习乐亭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经验做法。一是抓好师资。乐亭县教育局联合文化部门对全县音乐教师、美术教师进行乐亭大鼓演唱、皮影雕刻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还邀请民间艺人、民间能人进校园,弥补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二是抓好课程。目前,全县近20个非遗项目以校本课程或社团的形式走进校园。随着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特色课程的开展,泥塑、秸秆扎刻、编织、剪纸、篆刻等项目也走进了课堂。在课程实施中,该县中小学把复杂的简约化,专业的生活化,枯燥的趣味化,让孩子们深入了解地方非遗文化,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三是抓好创新。全县各学校创编大型皮影团体操、将泥人的塑造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用乐亭大鼓的曲调来讴歌时代新风等,县教育局还联合相关部门打造了“乐亭娃说非遗”文化育人微场景,从青少年视角讲述和推介乐亭非遗文化,让乐亭非遗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下一步,乐亭县教育局将不断丰富工作举措,拓宽德育实施路径,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为打造更多更好的唐山教育场景作出乐亭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