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参加志愿服务是在2006年1月到社区工作以后,最开始我觉得志愿服务就是清理小广告、清理环境卫生。当前辈同事带我走进困难家庭时,我从心底里想对他们进行帮助。”路北区大里街道幸福花园社区党总支书记——郑丽君在十六年的时间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志愿精神”。
郑丽君研发的“菜单”式志愿服务开展以来,开展的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就有20次,社区性各项志愿服务活动200多次,参加志愿服务的党员群众500多人次。在社区内还启动了“幸福苗苗”志愿服务项目,以“四点半课堂”“放学来吧”“小小志愿者培训”等载体开展护苗志愿服务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免费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等志愿服务。她组织志愿者连续十二年在小年为社区境内空巢老人包饺子,陪老人过小年。
郑丽君还与独自抚养患有自闭症儿子的单亲残疾妈妈韩大姐结成帮扶对子。作为母亲、妻子、女人,郑丽君做到了感同身受,她帮助韩大姐申请“贫困家庭儿童”“贫困母亲”“春雷女童救助金”。每逢春节,郑丽君都会为她准备好米、面、油等物品送到家中,解决她的精神压力,帮她树立生活的信心。韩大姐拉着郑丽君的手说:“你们是做志愿者的,你帮扶了我们家,真的能让我感受到志愿服务的精神——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以后如果有需要帮扶的人你也叫上我,我跟你们一块去做志愿者,我认为志愿者是神圣的是有意义的。”
居民裴黎明是挂在郑丽君心头的人,她是郑丽君的同龄人,初见她时,郑丽君惊呆了,因为疾病裴黎明身体蜷缩一团体重不超过五十斤,每天的活动范围只有一把转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全靠70岁的父母照顾,郑丽君偷偷留下眼泪,而裴黎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郑丽君暗暗下决心一定为她做点事。因为外出不方便,裴黎明基本没有出过家门,郑丽君帮她申请了轮椅,组织“幸福敲敲门”志愿者每逢端午、中秋、春节为她家送月饼、粽子、米面油等慰问品。疫情封闭期间,郑丽君想到他家父母年龄大,网购菜不方便,第一时间为她家送去蔬菜包、米、面等生活用品,解决了她家的燃眉之急,裴黎明的母亲说:“我们挺好的,不用总来了,你每天那么忙,还总是想着我们,真的是不知道怎么感谢你好。”
郑丽君创建了“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兑换制度。给每一位社区注册志愿者发放志愿服务手册,清楚地记录志愿者每次志愿服务的时间、地点、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长,志愿者们把自己服务他人的时间存储起来,等到需要时,在积累的志愿服务时数内优先得到志愿服务。通过“时间银行”,志愿者可“存取”时间。除了兑换志愿服务外,志愿者还可在社区“时间银行”基地里兑换一些生活用品。“现在,我们的“幸福敲敲门”志愿服务队也越来越壮大,我们服务的内容也会越来越全面,我们的服务群体,也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自己的生活得到帮助,我心里是特别温暖的。用我们的努力来体现志愿者的精神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郑丽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