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织服务网 守护夕阳红 2022年,路北区委、政府将破解城市中心区养老难题列入全区重点工作,成立了由区委书记、政府区长为双组长的养老工作领导小组,从优化顶层设计入手,积极破解难题,全面回应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养老特别是居家和社区养老需求。 “这里以前是个旧车棚,现在马上就要建成养老服务中心,我们以后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养老服务,真是太方便了。”在钓南楼社区,一位老年居民看着即将完工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期待地说。 目前,钓南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餐厅的餐桌、厨房的设备等已经准备妥当。据了解,路北区钓南楼社区户籍人口3999人,60岁以上老人1316人,80岁以上老人304人。正在建设中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面积2400平米,设有多功能活动厅、书画室、助浴室、日间照料室等基础养老服务设施。为解决周边社区老年人普遍关心的吃饭问题,该中心投资建设了480平米的中央厨房,可同时容纳200人以上就餐。同时,发挥“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优势,服务覆盖周边4个小区,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助餐、助浴、助急等社区养老服务。 时近中午,机场路街道团结里社区老年食堂纤尘不染,饭菜花色齐全,香飘阵阵。20多种荤素菜品和多种主食,完善了营养结构,极大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口味需求。“我们的饭菜非常丰富,早餐有包子、牛肉面、菜盒子、肉饼、馄饨等十多种,晚餐也是十多种荤素菜品和多种主食。”工作人员介绍说。 此外,路北区率先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录入全区老人信息进行标签化管理,纳入养老服务机构及周边等主体,将运营、服务、管理与养老地图、安全监控等模块“云整合”,着力提升平台的实用价值,同时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提供了坚实技术保障。下一步,路北区将对服务机构智能安防和老人自选服务、应急呼叫等功能进行数据对接,实现“一键下单、上门服务”,“家庭床位、远程看护”,“养老监管、一屏掌控”的路北区智慧养老服务场景。 “我们两口子每天上班,以前每天都要急急忙忙的往返单位和幼儿园。现在,唐山一幼有了托班,真是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家长李女士笑着说。2020年3月,唐山市第一幼儿园开办托班,为家长提供高质量托育服务,目前托位供不应求。 为满足多元化社会托育需求,路北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打造高端托育机构,大力支持沐馨、金桥道尔顿、爱德拉等有能力的早教培训机构开展市场化运营试点,激发托育事业发展活力。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目前,全区民办营利性托育机构12家,托位1320个;开设托班幼儿园17家,托位1240个。 此外,路北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区妇幼保健院打造婴幼儿养育照护综合管理中心,开展集“医教康育养研管”七位一体的照护服务,为婴幼儿提供全身心、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融入大数据、“互联网+”研发区域性托育管理智慧云平台,通过平台实时视频链接对辖区内托育机构实行网格化管理监督。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全面掌握0-3岁婴幼儿健康状况,开展精准服务指导,在全市率先实现婴幼儿照护服务信息化、专业化、优质化,达到健康促进全覆盖。 2022年,路北区免费提供社区居家养老设施面积1.2万平方米,引入社会投资7556万元,启动了8家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城区覆盖;2023年继续启动果园镇、韩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到年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总量达到14个,实现城乡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 聚焦老年人日常娱乐、休闲、助餐等实际需求,路北区坚持设施覆盖与服务供给双提升,通过与老年大学合作开课、聘请专业师资、吸引兴趣社团入驻等方式,将中心的书画室、舞蹈室、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切实运转起来,2021年服务老人7万余人次。针对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建成老年食堂6个,日均供餐能力达到3000人次;到2023年底,将建成老年食堂10个,并将就餐服务向社区延伸,通过复制标准化社区老年餐桌和助餐点,为老年人提供订餐、就餐、送餐便捷服务的社区覆盖率达到50%。 在“一幼”方面,路北区坚持把婴幼儿照护服务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按照“普惠、优质、科学、安全、规范”的工作导向,探索打造体系完善、主体多元、医托融合、协同发展的路北模式。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备案托育机构29家,建成托位数2560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2个。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均达94%以上,3岁以下儿童预防接种率达99%。省级试点示范机构6家,市级8家,位于全市领先。 下一步,路北区将不断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扩大托育服务供给,加大在减免租金、物业费、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探索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种照护模式。继续完善云平台服务内容,实现托位预约、育儿科普、机构管理、数据统计等多种服务管理功能。打通幼儿家庭、托育机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通道。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广大家庭的幸福感,实现路北区婴幼儿照护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