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北区在2023年唐山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

发布时间: 2023-11-03 15:46    来源: 路北之声

10月26日,唐山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总结交流会议在路北区唐城壹零壹实验小学召开。在展示交流阶段,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教育局及各市直中小学相关负责同志等90余人先后在唐城壹零壹实验小学等3个县区的4所学校、1所劳动基地进行现场观摩,路北区韩城镇龙湾子小学等9所省级劳动教育试点校在唐城壹零壹实验小学的篮球馆进行静态展示。路北区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陪同参观,全区73所中小学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唐城壹零壹实验小学着力打造“劳动+”“科技+”的融合教育新范式,积极为学生创设劳动教育真场景、布置真任务、获得真体验,学校形成处处有劳动、人人都参与的浓厚氛围,充分彰显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阳光陶艺坊、“五子”劳动课程、PBL项目式科创作品、校园劳动吉尼斯等生动有趣的现场展示得到了参会领导的高度称赞。

韩城镇龙湾子小学把劳动基地建设与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有机整合,以“种—赏—收—做—品”为劳动教育工作主线,走出了一条适合学生培养、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先后获得首批河北省劳动教育试点校、唐山市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唐山市绿色学校、唐山市森林生态科普学校等荣誉。

作为首批河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路北区教育局以《智慧驱动,打造区域劳动教育新模式》为题作典型发言,全面阐述“一核引领、智慧驱动、三轨并行”的劳动教育新模式,为深化和拓宽劳动教育的内涵与路径贡献路北智慧力量。

智慧驱动

打造区域劳动教育新模式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修课、基础课,路北区通过“实验区+示范校”的层级工作机制,以科技创新提升劳动教育生命力,探索出“一核引领、智慧驱动、三轨并行”的劳动教育新模式,推动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劳动品质的培养走深走实。2022年,路北区代表唐山市参加河北省首届劳动技能大赛,获得小学低年级组和中高年级组两个第一名;2023年,路北区代表唐山市蝉联第二届省赛小学低年级组第一名。

一核引领

构建区域共建共享模式

路北区把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始终作为区域劳动教育的内核牵引,校内外、课内外科学施策,着力培养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时代新人。

一是建立“区域引领—学校落实”的制度体系。出台《路北区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从区域层面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五三三”劳动教育体系,各校在严格做好劳动教育整体规划、必修课程、实践场所、校内外劳动时间、中小学劳动周“五落实”规定动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评价的“三更新”和学科融合、师资融合、资源融合的“三融合”。全区73所中小学全部开设劳动教育课,“一校一案”制定劳动教育清单,创设“口袋农场”“开心菜园”等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和教室81个,大秋依依农场、亚栋生态园等校外劳动与研学实践基地37个,劳动教育科学有序、常态化发展。

二是构建“垂直共建—平行共享”的推进模式。近年来,路北区每年拿出200万劳动教育专项资金,通过基础保障、引领支持和评价助推,创新尝试发展试验校、挂牌示范校、推广领航校的垂直共建模式。各学校组织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开发、积累与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涵盖师资培训、课程研究、技能竞赛、主题研学等内容的七大片区资源平台,形成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智慧驱动

塑造区域劳动特色品牌

路北区结合区域定位目标,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城市场馆、智慧教育融于一体,向立体空间拓场地、用智慧平台创路径,打造路北“智慧劳育”品牌,让科技劳动、创新劳动、智慧劳动点燃青少年心中梦想。

(一)营造科技氛围,牵引劳动教育从作品导向走向价值导向。鹤祥实验小学与新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合作,依托唐山市科技馆,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劳动实践场所;韩城镇中学与唐山师范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设立教学实践基地,深挖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潜在价值;龙华中学成立木工、电路设计、智能编程等劳技作坊,在掌握传统劳动技能的基础上向科技领域渗透,学校获得河北省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荣誉称号。

(二)创设科技活动,激发劳动实践从技能习得走向素质养成。西山路小学充分利用本校师资优势,十多年深耕能力风暴和WRO机器人创新,培养学生身心参与、手脑并用的劳动习惯,学校屡获国家各类科技竞赛大奖的同时培养了一批批科技创新人才;第二十七中学坚持科技创作与劳动场景的深度融合,科创作品《基于可视状态的搬运机器人设计》荣获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路北区教育局连续十一年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奖。

(三)优化科技手段,助力劳动评价从数据记录走向智能研判。路北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独立创设劳动教育主题板块,通过劳动清单、劳动任务、优秀范例、阶段展示四大功能进行智能化、个性化分析,对学生劳动素养的掌握情况进行“精准画像”,家校携手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劳动指导。

三轨并行

拓宽区域协同育人途径

路北区遵循大主题、长周期、进阶性原则,持续拓宽不同场域、不同类型、不同维度的协同育人劳动实践。

一是加强劳动教育中学校的主导作用。各校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带动作用,不断探索劳动教育新形式,拓宽劳动教育新渠道,把劳动教育理念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浸润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娘娘庙小学以中医药文化为背景,建设“田—园—坊—廊—堂”五大区域校园劳动基地,开设《行知远,百草韵》特色校本课程,多次获得外地市教育同行与专家的观摩肯定。

二是巩固劳动教育中家庭的基础作用。各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家长会、家访及“家长大讲堂”内容,充分发挥家委会、家长学校作用,开展亲子同主题劳动。马驹桥小学紧抓校内学生多为外来务工子女的实际情况,以“烹饪”小切口搭建学生成长大平台,让家庭教育有了温暖的烟火气,实实在在解决学生、家长的生活所需。

三是发挥劳动教育中社会的合力作用。各校邀请聘请各级各类、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优秀工作者及专业人才为校外劳动辅导员,充分挖掘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和品质的社会育人合力。目前,全区中小学邀请能工巧匠、优秀学生家长等特聘师资163人,荣华道小学的“劳动者进校园”、世嘉实小的“劳模大讲堂”、扶轮小学的“食育大课堂”等创新做法被国家、省市级媒体多次报道。路北区《全域协同,打造家校共育新模式》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优秀工作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