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对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1122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1-09-22 14:59     
【字体: 】     打印

居艳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强医养中心应对养老难题”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长的形势,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养老服务工作部署和要求,不断优化养老方式和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进程,初步构建起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了多样化、多元化、多业态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格局。下一步,将组织发改、卫健、医保、民政等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提升全市医养中心质量,提高全市整体养老水平。今年,我市已申报古冶区医养结合老年养护楼建设项目和丰润区国能颐养中心项目,预计省主管部门将于近期下达投资计划。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编制了《唐山市中心城区养老设施专项规划》,制定出台了《关于落实财政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2021年养老服务提质增能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在规划设计、政策调控、土地供应、资金投入、医疗保障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制度设计。加大财政、金融、土地等支持力度,从建设补贴、运营补贴、责任保险补贴等12方面对养老服务领域给予支持。2020年,唐山市本级福彩公益金安排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1119万元,占调整预算1442万元的77.6%。

(二)提升管理服务质量。2017年以来,我市连续4年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管理进行排查整治。完成全国养老机构管理系统中118家养老机构风险隐患清零工作;整治重大风险隐患养老机构26家,重点帮扶整改倒排养老机构21家,完成提升改造敬老院18家;整治手续不全未录入管理系统的养老机构148家。通过开展服务质量专项行动,全市养老机构管理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2020年,市财政筹措资金8765万元用于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其中,市本级安排资金3939万元(较去年增加632万元,增长19.1%),用于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及运营补贴发放、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民政事业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以及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资金。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得到较快发展,总数已达295家,成为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公办养老机构充分发挥“保基本、兜底线”作用,对5431名特困老年人实现了应养尽养。

(四)积极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制定出台了《关于打造医疗康养高地的实施意见》、《加强医养结合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在医疗康养机构设置审批、土地规划使用、人才引进培养、财政税收保障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推出创新优惠政策,推动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开展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创建工作。在全市推进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创建活动,推动医养结合机构加强工作制度建设,改善养老及就医环境,提升服务质量。2019年以来我市路南区、玉田县中医院等10家单位被评选确定为全省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和试点单位,居全省前列。

(六)打造“互联网+医院+机构”服务模式。建立了以市人民医院、工人医院为依托的医联体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连接乐亭佑安医养康复中心等13家医养结合单位开展技术合作,提供远程影像、心电等会诊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基层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水平。

(七)推进养老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签约服务。将医养机构签约服务作为全市打造医疗康养高地的重要内容,建立监督考核工作机制,有力的推进了工作进程。到目前为止,全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八)大力推进助老安康工程。在全市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工作,指导失能和重症疾病老人选择适宜的医养结合机构,全市有5000多失能老人享受了长护险待遇。积极推动老年人商业保险,2020年我市实施老人意外伤害商业保险123.4万人。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审批登记管理。按照《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国卫办老龄发〔2019〕17号)、《关于依法做好养老服务机构登记、备案工作的通知》(冀民〔2019〕59号),深化医疗和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加强部门间工作衔接和信息共享,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流程和环境,加大政策宣讲和业务指导,做好医养结合机构的审批、登记和备案工作。

(二)加快推进医疗康养服务进社区。加强社区医疗康养服务功能建设,鼓励支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加强与专业医疗康养机构合作,推进标准化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建设,提升社区医疗康养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医疗康养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立足唐山、面向京津、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康养机构和品牌服务社区。

(三)加快推广医养融合服务模式。积极推广唐山市第八医院等先进经验,鼓励部分县区二级医院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增设养老服务功能,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医疗、养老、护理等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实行医养融合、两院一体服务模式,为社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休闲娱乐等全方位服务。

(四)深入开展提质增能工程。持续实施敬老院提升改造,优化资源配置,鼓励有条件的敬老院向社会开放;持续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管理能力,大力发展康复护理型床位,保障失能老人基本生活照料和专业护理需求。今年全市新增床位1000张,改造完成康复护理型床位1500张,康复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43%以上。

(五)建设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市、县和养老机构三级培训机制,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素养。加强与高校职校和医疗机构合作,大力实施业务能力培训提升工程。目前我市已建成社区(老年)教育四级办学体系,主要包括:市社区教育学院、14个县(市)区分院、205个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千余所村(市)民学校。有社区(老年)教育专兼职教师2063人,志愿者1万余人。自2011年以来,唐山社区教育学院常年开设公益性的老年计算机、太极拳、书画等14个专业;各县(市、区)社区教育分院相继独立或联办了老年大学;2020年,开平职校老年大学、古冶区庚春老年大学等10个老年教育机构被省教育厅评为“示范性老年教育机构”,数量居全省各地市首位。推动人事、财政、民政、教育部门协同联动,制定具体可行的相关配套政策,对从事医养结合的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提高康养(护理)人员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

(六)构建多层次养老健康保险体系。在全市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工作,通过提供机构护理、居家护理和居家补贴等形式解决经济困难的失能老人照护问题;同时,积极推动老年人商业健康保险实施,构建以长期护理保险为主导的多层次养老健康保险体系。

(七)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市、县民政部门利用媒体、短信、宣讲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养老服务政策,开通服务热线为申办人提供咨询和指导,让申办人熟悉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手续办理流程、材料准备和注意事项,简化手续办理,优化养老机构市场准入环境。

2021年9月22日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