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 第五次会议第0090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2-09-28 16:08     
【字体: 】     打印

民进河北省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建设太行山-燕山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带”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统筹做好太行山—燕山生态保护工作

1、持续开展矿山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为进一步改善我省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和矿山生态环境,2012年12月26日省政府印发《河北省金属非金属矿山整顿工作方案》,提出了全省金属和非金属矿山整顿治理和取缔关闭的范围和标准后,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压实责任、周密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组织相关部门在2013年至2018年期间,对露天非金属矿山实施了两轮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经过考察调研我市环保治理先进矿山,结合环境管理工作要求,制定了采石场环境保护专项整治标准,从采石场加工、储存等各生产环节实现全封闭,各环节除尘喷淋抑尘装置全覆盖,场区及场区至公路路网运输道路实行硬化绿化,实现视频监控联网15个方面提出具体整治要求。

经过近5年的持续整治,全市露天矿山企业累计投入治理资金已经超过10亿元,平均每企业投入环保治理资金近600万元。经过治理,按吨产品排放粉尘0.2公斤计算,大约减少生产能力1800万吨,年减排粉尘0.36万吨;吨产品粉尘可减排85%以上,年可减排粉尘0.73万吨。全部采石场经整治减排粉尘1.09万吨。露天矿山开采和生产状况得到显著改观:一是实现了封闭式物料加工和存储,改变了原来露天生产的状态;二是配备了除尘及抑尘设施,污染物无组织排放大幅降低;三是环境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四是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通过加强对水土保持、安全生产、厂区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露天非金属矿山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有所提升。

2、持续加快国土绿化工作。我市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用以确保全市国土绿化和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一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绿化,经验收合格能列入重点造林工程范围的,优先按相关规定享受国家或地方林业工程项目补贴政策;不能列入工程范围的,由县(市、区)政府统筹生态建设相关资金,制定相应政策标准给予奖励或补助。二是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绿化符合法律规定、取得承包经营权的,发放不动产证书,符合生态公益林标准的,逐步纳入生态公益林给予补贴。三是社会力量依法通过林地流转取得林地经营使用权后,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5%的土地面积可用于林业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道路等;5%的土地面积(不超过300亩)可用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经营性开发建设。需要改变林地用途的,应依法办理使用林地手续。四是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林木种苗产业,推行林苗一体化模式。社会力量投资新建苗圃,以育代栽,长期经营,可一次性计入造林面积,符合工程验收标准的可按规定享受国家一次性造林补助。五是社会力量造林绿化成林后可按一定比例在非林地搞基础设施建设,5000亩以下的可按成林面积的3%、超出5000亩至10000亩的部分按2%、超出10000亩的部分按1%的比例(允许3个面积范围的用地指标叠加),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优先保障用地指标,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六是参与国土绿化的社会力量需要贷款的,可优先享受林业贴息政策。七是鼓励个人、企业、单位、外商捐资造林,对捐资金额100万元以上的个人,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单位和外商,可授予绿地林木冠名权。

3、持续加强森林提质工程。我市不断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林业生产力,丰富生物多样性。针对新植的中幼龄林,合理确定抚育范围,通过人为干预抚育措施,调整树种组成和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条件,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同时,对退化较为严重、生态区位较为重要的退化林,采取修复措施,控制损失,提升森林质量。对燕山地区的灌木林地,结合荒山绿化和山区综合开发,通过近自然改造、割灌造林、改培复壮等措施,组织实施灌木林经营。在我市2021年国土绿化实施方案八大任务之一森林提质工程中,全年共计完成森林质量提升35.25万亩。我市2022年国土绿化实施方案七大任务之一森林提质增效工程,明确规定全面加强森林经营,不断优化森林结构,有效改善生态功能,促进森林提质增效,持续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和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全年计划完成25万亩。

二、大力发展太行山—燕山地区绿色产业

1、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农业创新驿站建设。按照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建设有关要求,我市按照“十个一”模式推进创新驿站建设,为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21年我市遴选建设了23个省级农业创新驿站,着力开展科技协同创新、深化农科教合作,突出新技术、新成果转化,提高了对区域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能力。专家团队由点带面对接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协调引进科技成果,开展技术会商,实现关键技术和重点环节重点突破,指导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创建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农产品产销衔接,有效提升了县域特色产业竞争力。2022年我市将继续推进农业创新驿站建设,新建5个省级农业创新驿站,把驿站打造成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和特色产业发展引领区。

近年来,我市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兼顾,精准施策,科学治理,绿色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以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增效、果菜有机肥替代等项目为抓手的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机制。初步统计,2021年全市农用化肥施用量32.43万吨,较2020年降低1.6%。优化了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为主,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为补充的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科学格局。2021年,秸秆综合利用351.93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8.11%。形成了项目整县推进、责任主体落实到位、处理设施全面提档升级的畜禽废弃物治理方式。全市2019家各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实现治理设施配套建设100%;全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量1229.5万吨,利用率达92.9%。建设了覆盖全市、运行有序、乡村监管、市场化运作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全年回收废弃农膜3.0万吨,回收率为96.61%,超额完成省达任务。

2、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21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印发通知,唐山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市美术馆、大剧院高标准建成,市级文图博美四馆完成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全部建成总分馆制,每年开展“千名文化志愿者走基层”等各级各类演出3000余场,群众文化团队不断涌现;强化文物保护利用,建立健全文物安全责任制,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工程,全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300余处;非遗保护与传承取得新进展,皮影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代表性传承人14人,省级非遗项目45项、代表性传承人51人,市级非遗项目143项、代表性传承人212人;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共新创、排演戏曲、舞蹈等文艺精品30余台,复排、打磨提高剧目20余台,12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现代评剧《喊一声妈妈》《爱洒夕阳》分别荣获第十二届河北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乐亭县姜各庄镇(乐亭大鼓)入选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滦南县人民政府(评剧)等10个单位入选2021-2023年度“河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乡村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试点增至11个。《相期吾少年》等10部优秀作品参加“百年风华,红色旋律”河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活动。

3、主动融入太行山-燕山区域发展和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一方面,我市重点打造北部燕山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带。迁西县相继承办举办了全国公路自行车冠军赛、锦标赛和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京津冀户外休闲季等体育赛事活动;迁安市依托北部长城绿道资源,承办举办了山地越野马拉松、长城徒步大会等体育赛事活动;遵化市依托清东陵旅游景区,连续举办九届清东陵徒步大会;北部燕山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带已经成为我市体育产业的重要作用支撑点和增长极。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北部燕山冰雪运动产业带。在北京冬奥会的有力带动下,遵化市建成龙山滑雪场、亚太滑雪场和800平方米冰面面积的室内公共滑冰馆、山里各庄冰雪大世界,迁安市建成十号岛滑雪场、郭丹丹冰雪嘉年华和室内真冰滑冰馆,玉田县建成玉龙湾滑雪场,迁西县建成室内仿真冰滑冰馆,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全域打造京东冰雪旅游休闲产业带,有力地带动了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打造了假日旅游新时尚和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新引擎。

三、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近年来,我市依托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唐山市实施了大规模国土绿化,先后开展了绿色唐山攻坚行动、绿色生态工程建设等系列造林绿化活动,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建成了以“围山转”和鱼鳞坑为主体的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和板栗、核桃水保经济林防护体系。建成了北部山区优质板栗、山前平原优质苹果等5大果品经济林带和薄皮核桃等10个特色果品区。遵化市、迁西县、迁安市被评为“全国经济林产业先进县”,遵化市获得了“中国绿色生态板栗示范市”称号,迁西县被命名为“中国森林食品产业示范基地”。靠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封育,北部深山区逐步恢复了绿水青山的自然景观,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河北省被生态环境部列为5个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试点省份之一,在全国率先开展监管试点工作。2021年以来,我市按照省生态环境厅安排部署,持续开展生态保护红线遥感监测点位核查工作,共核查并整改问题点位9个,生态保护红线得到有效监管。

生态建设没有终点,我市将继续把植树造林,建设良好生态,作为全市林业工作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强组织,活化机制,科学开展国土绿化,不断提高我市生态建设水平。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