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对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第1707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2-09-29 09:30     
【字体: 】     打印

彭冲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课后托管不热引起的思考和建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切实解决中小学生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2017年以来,教育部、省教育厅相继出台《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做好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将课后服务纳入“双减”重要任务之一。我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多措并举,推动课后服务工作开展。

一、聚焦民生的同时致力规范性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解决教育领域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市于2018年开始在市中心区公办小学探索实施“弹性离校”课后服务,并于2021年全面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为推动任务落实,先后印发《关于在市中心区公办小学开展“弹性离校”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做好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唐山市全面开展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方案》等文件,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等国家、省、市重大民生工程。2021年9月,以两办名义印发《唐山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将课后服务作为四项重点任务之一,对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进一步提出具体要求。

二、全力实现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全覆盖

在2018年和2019年先后实现课后服务市中心区全覆盖和县域全覆盖的基础上,2021年,作为落实“双减”要求的重要举措,我市将校内课后服务范围扩大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全市1358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全面实现“城乡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目标。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超过58万名,参与率达到92%以上。我市校内课后服务的全面开展,及时回应了群众关切,切实解决了家长接学生放学难和学生放学后看管难的民生难题,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我市扎实推进课后服务工作的典型做法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学习强国、新华社、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国家媒体报道。

三、着力提升校内课后服务水平

按照“与下班时间相衔接,解决家长接学生困难”的原则,我市教育部门提出“5+2”课后服务模式,即每周5天工作日均提供课后服务,每天课后服务时间不少于2小时,确保课后服务不做表面文章。目前,我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均设置在18:00之后。

我市探索实施“分时分层实施,学生弹性离校”的人性化课后服务模式,学校根据家长的时间需求和服务内容分时段实施课后服务。第一时段,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天作业。目前,我市基本实现小学生不带书面作业回家,大多数小学生能够在学校完成当天作业;初中生能够在学校完成大部分家庭作业,学生熬夜写作业现象得到有效杜绝;第二时段,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分层次组织开设多种文体、艺术、劳动等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长可根据自己时间自愿选择接学生放学的时段,遇特殊情况,学校还可提供延时服务。

四、极力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在提供课后看护和作业指导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各学校结合地域实际和学校特色,不断拓展课后服务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努力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和全面发展需求。目前,我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内容涵盖德智体美劳全部领域,社团、兴趣小组总数超过6500个。在充分发挥好校内课后服务资源的基础上,各学校积极挖掘社会资源扩展活动种类。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外聘请了895名退休教师、专业人员、志愿者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地方非遗特色文化、冰雪运动、农业技能等学校难以提供的课后服务课程,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课后服务内容,极大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虽然课后服务为从根本上解决家长接学生放学难的“三点半”难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但校内课后服务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发展方面,仍受到经费、师资和场地资源等众多因素制约。下一步,我们将在进一步拓展课后服务资源、丰富课后活动内容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增强校内课后服务有效性和吸引力。

一是切实保障课后服务经费。目前,我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经费全部由财政资金负担。按照国家、省建立财政基本保障、家庭适当分担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要求,将待省相关部门出台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后,我市严格按照省要求和相关标准,确保课后服务经费筹措到位,为学校引进第三方机构参与课后服务提供经费保障。

二是进一步拓宽课后服务资源。通过谋划开展社会各界优秀人物进校园,学生走进社会各类育人场所的“双进”活动,充分发挥退休教师、团校校外辅导员、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高校优秀学生、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力资源以及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进一步拓展课后服务渠道,丰富课后活动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不断提升全方位育人水平和质量。

三是积极探索第三方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以满足学生兴趣特长等不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的,结合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等工作,以有证有照合法校外培训机构为基础,探索建立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审核准入制度,鼓励各县(市、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依法依规适当引进具备专业资质和良好社会声誉的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托管服务和特色课程,同时减轻学校管理压力,使学校更专注于课堂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